發表於台灣博物季刊122 33卷,第二期。
圖2、維管束植物的三種固碳形式:(A) C3植物,舉例為玫瑰;(B) C4植物,舉例為玉米;(C) CAM植物,舉例為仙人掌;圖中所示水杯為簡易呈現三種固碳形式植物的水分使用效率 (water use efficiency, WUE ),水杯代表為一定的水量,而方塊代表被固定下來「碳」的多寡;水分使用效率的意義約為植物蒸散一單位的水,能夠固定多少碳的相對比值,草本C3植物為2-5 mmol mol-1,C4植物為4-12 mmol mol-1,CAM植物為4-20 mmol mol-1,根據數據可知,三種不同固碳形式的植物在利用一固定量的水份時,C3植物能夠固定下來的碳較少(最浪費水),C4植物次之,CAM植物則有最多的固定量(最節省水) (數據參考自Lambers et al., 1998)。Rubisco ribulose-1,5-bisphosphate carboxylase-oxygenase, PEPCase 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。
C3、C4、 CAM植物,起源於一個「酵素」的用情不專?
是否所有的光合作用的固碳形式都是一模一樣的呢?科學家也很好奇,因此,在研究各式各樣的植物之後,科學家發現植物在固定二氧化碳的形式上,具有許多「時間」、「空間」上的巧思呢!總共有幾種不同的固碳形式呢?簡單來說,可分為C3、C4、CAM三種。
C3的固碳形式是許多植物很常使用的動線安排,植物的第二條生產線中一個重要酵素-Rubisco (ribulose-1,5-bisphosphate carboxylase-oxygenase),是主要、唯一協助固碳的酵素,這個酵素會「介紹」二氧化碳與一個化學分子-RuBP(ribulose-1,5-bisphosphate)產生反應,並形成三個碳原子的化學分子(這是暗反應的第一個固碳化學產物),此固碳形式就由此命名(C3:三個碳,C是指碳的英文Carbon),而使用此固碳形式的植物們,稱為C3植物(圖2A)。
但是,這樣的動線安排中有一個很大的漏洞,科學家發現,Rubisco酵素雖然大部分的時間願意將二氧化碳介紹給RuBP,但是,在氧氣越來越多的環境,它也會想要把介紹「氧氣」給RuBP;所以,當第一條生產線效率旺盛時,氧氣的產生會變多,造成二氧化碳的比率下降,氧氣的比率上升,這時候,後端生產線的Rubisco酵素,會忘記了它原先的工作內容,轉而撮合氧氣與RuBP,透過Rubisco酵素的牽線,RuBP改跟氧氣進行反應,一同進入了另外一條名叫「光呼吸」的生產線,這條額外的生產線會消耗掉植物原先努力產生的「能量」,造成第二條生產線產能的降低(圖2A)。
雖然C3這個固碳形式似乎設計不良,但是,許多常見的植物,例如華人的主食稻米、觀賞栽培用的玫瑰,都是這個固碳形式的愛用者;C3植物在適宜的陽光、適宜的水分、適宜的溫度下,是最具經濟效率、最成功的一群植物們;但是,在熾熱的陽光照射下,C3植物的問題就出現了。一開始,強烈的陽光會造成第一條生產線—光反應的效率很好,產生越來越多的氧氣,Rubisco酵素處在一個氧氣越來越多的環境中,就會與氧氣聯手,造成第二條生產線的效能低弱;在此時,還不用太過擔心,因為C3植物們只要趕快打開它們葉片上的氣體通道—氣孔(圖1,右上),讓二氧化碳快快進到葉片裡面,升高二氧化碳在細胞內的比率,維持Rubisco酵素的效能;但是,大開氣孔也是有壞處的,在二氧化碳進來的同時,植物體內寶貴的水也會從氣孔跑到大氣中,如果,C3植物是生活在水資源不虞匱乏的土裡,C3植物這項「浪費水」所造成的壞處就不會被顯露出來,C3植物們可以開心的開大它們的氣孔,讓二氧化碳一直非常充足的進到葉片,維持光合作用的效率,並不用擔心缺水的危機;可是,要是這時候植物是住在缺水的土壤裡,缺水的根會傳送水不夠用的「訊號」給控制氣孔的保衛細胞們,接收到缺水訊號的保衛細胞們會讓氣孔趕快關起來,不讓水分一直散失出去,但是,這個時候,二氧化碳也無法進到葉片內,氧氣濃度又開始升高,想想看,Rubisco酵素在這樣的環境下,會發生什麼事呢?
這時大家就會開始疑惑,Rubisco酵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缺點呢?這可能跟地球的環境變化有關係呢!在原始的地球,還未有行光合作用的綠色生物出現時,二氧化碳在地球的原始大氣中佔有的比率是很高的,這時候的綠色生物發展出C3的固碳形式,在當時具有高二氧化碳濃度的地球,C3的綠色生物們不需要擔心Rubisco酵素會與氧氣聯手的問題;可是隨著會產生氧氣的綠色生物們越來越多後,旺盛的光合作用改變了地球的大氣結構,二氧化碳變少了,氧氣變多了,這時候,C3的綠色生物們才赫然發現Rubisco酵素這項關於「氧氣偏好」的「小問題」。
所以,就有一些植物覺得Rubisco酵素的問題多多,但是,這位酵素的對於暗反應這條生產線實在是太重要了,總不能開除這個酵素吧?要想個好法子讓這個酵素專心工作,有些植物就想到了:「利用植物葉片內的細胞們,區隔出兩個房間,來改變、加強固定二氧化碳的路徑!」,首先,第一間房間叫做「葉肉細胞」,裡面住著新聘用的PEPCase酵素 (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),代替原先的Rubisco酵素從空氣中抓取二氧化碳的工作;第二間房間叫做「束鞘細胞」住著原有Rubisco酵素,專司暗反應的工作;的確,這項改良奏效了,新改良的PEPCase酵素對於二氧化碳的專一度非常良好,它盡忠職守的介紹二氧化碳與一個三碳的化學分子-PEP (phosphoenolpyruvate)當朋友,PEP會跟二氧化碳一起手牽手變成四個碳的化學分子,例如天門冬胺酸或蘋果酸等。也由於第一個固碳產生的化學產物是個四碳的物質,C4的名稱就由此而來,香甜的玉米、牛羊愛吃的牧草等,都屬於這一個固碳形式 (圖2B)。
這些被固定下來的二氧化碳(四碳的化學產物)之後會送往第二個房間—束鞘細胞,四個碳的化學分子到達束鞘細胞之後,就會與二氧化碳分道揚鑣,變回三碳的PEP化學分子後,歸回到它原本在葉肉細胞的岡位,並留下二氧化碳,也由於許許多多的二氧化碳充滿在束鞘細胞這個房間中,氧氣的含量非常的低,因此,Rubisco酵素就可以專心工作。
透過葉片細胞的兩個房間戰術,,第二條生產線的效能提高了!也由於效能的提升,植物也就不用總是打開它們葉片的氣孔,從氣孔流失的水分也減少了,因此,這些植物可以住在比較熱、比較乾的環境中。
還有一些植物住在比C4植物更熱、更乾的沙漠裡,要是它們像C3植物這樣的生產線安排方式,還要隨時注意常常開氣孔?或者像C4植物這樣,白天的時候,偶爾記得開氣孔並從空氣中抓取二氧化碳?對於這些住在沙漠的植物,在白天大開氣孔,冒著水分不停的從身體跑出去的風險?CAM植物說:「不不不,我的固碳形式一定要更加的精進!」這些植物說:「不用把固碳形式安排成兩個房間,我的酵素們可以採輪班制。」
CAM植物設計讓PEPCase這個認真的酵素上晚班,在比較涼爽、水分散失較慢的夜晚,CAM植物把氣孔打開,讓二氧化碳進來,形成四碳的化學分子—蘋果酸,可是這麼多的四碳化學分子充滿在葉肉細胞內,到處跑來跑去也不是辦法,所以,CAM植物們就把這些化學分子通通都放在植物細胞內最大的儲藏庫—液胞內(液胞是植物細胞內一種充滿水分的胞器),天一亮,太陽要出來了,氣孔就關起來,停下抓取二氧化碳的工作,上晚班的PEPCase酵素,將光合作用的主要工作,交棒給在白天進行的光反應與暗反應 (圖2C)。
在白天時,原先晚上固定的四碳化學分子,就會從液胞中跑出來,再度變成二氧化碳,充滿一整個葉肉細胞,這下子Rubisco酵素又被關在一個高度充滿二氧化碳的環境中啦!住在沙漠的仙人掌、酸甜滋味的鳳梨等,都是採用這種「日、夜分隔」的固碳形式;這種時間分割的固碳形式,對於CAM植物在適應上有許多好處,因為兼顧減少水分的浪費,又可以確保Rubisco酵素不與氧氣聯手,讓CAM植物們能適應光強、炎熱、缺水的沙漠環境。
CAM植物所採用的固碳形式,稱為景天酸代謝 (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),但是PEPCase酵素先固定下來的四碳分子叫做蘋果酸,為何不稱為「蘋果酸代謝」呢?原因是,科學家是從一種叫做落地生根 (Bryophyllum calycinum)的植物上發現這一種固碳的形式,他們觀察到這種植物在晚上的時間具有偏酸性的生理機制(固定二氧化碳,大量累積蘋果酸在液胞中),在命名時,就根據落地生根所屬的植物科別—景天科,取其「景天科」且具有「酸性代謝」的特性,將這個固碳形式命名為景天酸代謝,而不是因為這個固碳形式與「景天酸」這個物質的代謝有關。
http://www.taiwanmuseum.tw/upload/education/book/20140710/307c8c19-f481-4dd7-9dd6-8428572c6ff9.pdf